解读浙商银行“平台化服务战略”的延展性和想象力
发布日期:2020-04-08

  当有关于国内商业银行业务的同质化拷问成为老生常谈,“互联网+”和“零售为王”成为银行转型的“保留曲目”,坚守特色却反而成为了银行圈可贵的品质,循着特色实现增长的商业银行更是银行圈的“稀有品”。

  浙商银行就是这样一家企业——2019年年报显示,浙商银行斩获接近两成的中高速营收增速,在已经披露年报的商业银行中名列前茅;两位数的业绩增幅,较高的普惠小微业务比重,结合浙江的互联网科技特色和错落有致的大中小企业的营商氛围,形成独特的业务结构和创新增长点,让浙商银行成为了上市银行行列中的一个“稀缺案例”。

  然而,资本市场似乎不怎么崇尚“物以稀为贵”,而往往过于重视短期情绪。受到疫情引发对民营企业信贷质量的担忧,以及全球疫情引发的周期类个股避险情绪影响,浙商银行近月股价一直表现低迷。说到底,短期资金的行为对长期企业前景的“称重”并不够慎重,如国内复工复产情况,商场排队的长龙重新回归,还没有完全被纳入企业股指的考量范畴。股指的反弹,包括银行业都稍显乏力。

  事实上,后“金融去杠杆时代”,浙商银行已经对公司的资产进行了新的、更为审慎的评估。2019年年报,浙商银行进行了60天逾期计入不良的动作,将信贷风险敞口纳入表内,提前预支了经营逆风。这种“快人一步”的反应,很可能基于公司过去一段时间根据自身特色打造的“平台化服务战略”,以及其帮助浙商银行形成的对信贷环境微妙变化的感知力。

  而在未来,浙商银行这个拥有普惠小微贷款比例最高的商业银行,很可能依托其平台化服务战略,成为时下最热的供应链金融的领军银行之一。

  双收靓丽,风险预支

  作为上市不足年的次新银行,浙商银行在估值含权的情况下获得比较靓丽的双收增长。而包括资产结构和预支风险上,浙商银行都称得上是“保守”得恰逢其时。

  报告显示,浙商银行2019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63.64亿元,归属于本行股东净利润129.25亿元,两者分别增长19.06%和12.48%,其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横向对比其他商业银行来看,根据东财Choice数据,截至4月7日,双收增速超过10%的上市银行股只有8家,而这八家银行的市盈率均值为8.18倍。除去两家估值偏低的银行,浙商银行的市盈率为6.64倍,其余银行的市盈率均在7倍以上。

  而对比颇受市场追捧的招商、平安两家银行来看,招商银行归属母公司营收增速8.5%,净利增速15.27%;平安银行营收、利润增速则分别为18.19%和13.60%。在双收结构与浙商银行类似的情况下,两者的市盈率分别为8.73倍和8.67倍。浙商银行在估值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买优势。

  而从资产效率上,浙商银行维持多年以来的高效化进程,年末集团总资产1.80万亿,资产规模增长9.36%,考虑到公司IPO提升核心资本扩大基数的影响,浙商银行的经营总体正在向更为高效,更低的资产依赖性的方向推进。

  究其原因,浙商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同业资产负债同步降压导致了整体经营效率的提升。根据报告,浙商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占总资产比重上升至57.21%,吸收存款占总负债比重上升至68.37%。在更为健康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带动下,浙商银行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3.45个百分点,延续着过去几年收入轻质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2019年民间金融去杠杆加速,根植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浙商银行采用了审慎的不良贷款核算方式。根据银保监会的要求和行业趋势,90天以上贷款计提被银行业纳入不良贷款。而浙商银行超前一步,及时、审慎地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也纳入不良。

  所以,短期来看,浙商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中部分行业不良率出现上升,整体风险抵补数据回落是核算方式导致的基数变化所致。而提前释放风险,亦有助于公司短期降压和长期潜力的释放。

  而从服务小微和实体经济的层面,浙商银行自成立以来持续躬耕的普惠金融与小微服务业务,也逐渐在业绩上获得反哺。

  根据2019年年报,浙商银行截至当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11.04亿元,较年初增长21.71%,服务企业8.70万户,较年初增加1.27万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境内机构各项贷款比重16.77%,居全国性商业银行首位,高位运行的普惠金融业务存量基础上超额实现“两增两控”,浙商银行的普惠金融展业能力可见一斑。

  归根究底,浙商银行所“借势”的经营思路,即公司的平台化服务战略,也在实际经营中充当了资产与双收转优的推手。

  “平台化”的本质:“入口级应用”

  “平台化”这个词语,是近年相比O2O而言B端更受追捧的“老树新花”。从互联网SaaS平台模式、安卓开放式平台等“旧平台”,到BAT的云计算,苏宁京东小店线下线上打通的行业领域的“新平台”,赋能与垂直成为了新的平台化关键词,百业互联和共赢则成为了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卖点,“流量先于单量”则是打法。

  而浙商银行的平台化服务战略,则是其建立在浙江地区的民营经济生态基础上的一个特色路径。

  目前,浙商银行依托平台化服务战略所建立的三大平台,分别为“池化融资平台”、“易企银平台”和“应收款链平台”,三者核心业务分别针对企业应收票据、大型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企业应收账款。这种全方位的针对企业经营流转特点打造的“平台化”模式,一方面良好地承接了浙商银行的对公特色,为浙江乃至全国的企业解决了很多现实的融资难题;另一方面很好地吸纳了“平台”作为流量入口的特点,基于互联网思维打造商业银行业务,将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反哺金融机构形成有机统一。

  浙商银行“平台化”特色的本质是什么?应收票据作为商业活动中最基本流转单元之一,由此衍生出的供应链金融手段,包括应收票据贴现、商业票据再贴现等是服务于对公业务最基础的形态。然而票据贴现业务在如今服务实体经济上存在诸多难点,小额贴现不易,资信评估难,综合性服务缺失等问题突出。

  对公业务相比零售业务来说有着较大的区别。理性的公司主体在决策时完全依赖收益最大化原则,更好的性价比是决胜对公业务的唯一出路。

  而浙商银行的“平台化”思路,是先解决“痛点”,再基于流量形成信贷业务。

  如池化融资平台将票据内化成公司经营活动的表征,用平台聚拢某家公司的大量票据,分析经营实况,以授信这样一种灵活信贷方式推动贷款业务。这种方式大大解决了票据面值与贴现需求不匹配的痛点,以先促黏性,再促成交的手法获客。

  而应收款链平台则是基于浙商银行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和难以篡改的特点,应收账款完成了最困难的“增信”难题,流转和变现的时滞和信用风险成本都将减小。

  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浙商银行共落地应收款链平台2500个,帮助逾1.7万家企业盘活应收账款。此外,池化融资、易企银、应收款链在内的平台化业务累计服务公司客户3.85万户,累计节省利息支出约11亿元。池化融资平台与应收款链平台的组合拳,为浙商银行赢得了北汽、美特斯邦威等全国知名企业的合作。而易企银平台作为企业综合化服务平台进行推广,也服务过浙江特产石化等大型本地地方企业。

  这样的平台化服务应用在浙商银行内部屡见不鲜,在集团化运营的大背景下,浙商银行利用“银租通”“智造贷”等打通浙商银行集团内部业务脉络,也帮助企业扩大了销售。将类似平安针对个人客户的单客价值挖掘,应用到对公业务的实践中,其一定程度展现了浙商银行经营方略上的巧劲和通盘考量的全局意识。

  商业银行要走出差异化道路并非一朝一夕。浙商银行提出补齐零售业务短板,同时把优势的公司业务做得更大更强,无疑展现了该行对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深度理解和俯下身子打造差异化业务的慧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