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稳走活服务民企之路——与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沈仁康对话
发布日期:2020-04-13

 

 

       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解决其融资问题,对于当前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更有效地破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去年底召开的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微观政策要活”这个政策导向,加大服务中小企业的工作力度。

 

  “‘微观政策要活’是一个综合问题,它从供给侧出发,考验着政策执行者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沈仁康说,“简政放权、减税降费、金融改革等政策利好频出,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在不断完善,对小环境改善还需要进一步落地。浙商银行在多年的探索中,不断将‘活’的理念贯穿到产品和服务中去,因地制宜地将宏观政策在微观层面灵活落地,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实现多赢。”

  近日,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进元就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对话沈仁康。

  深耕小微 做出业务特色

  朱进元: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作为天然携带着懂得民营企业、理解小微商人基因的浙商银行,十几年来如何保持深耕小微的战略定力?

  沈仁康:我们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探索小微金融的商业可持续道路,以内在自驱动的发展模式,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好、越走越稳。

  首先,我们认为小微业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必须把普惠金融、小微业务作为战略性业务,主动、自发地去做。其次,小微业务要有差异化,每家机构都要有细分市场定位。只有对细分领域形成规律性、制度化的体系,才能更好管控风险、拓展业务。再次,小微业务需要专业化经营,包括机构专业化、人员队伍专业化和产品定制专业化。

  有了这三个方面的基础,加之应用金融科技、数字技术,才可以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

  朱进元:具体来看,浙商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有何特色业务?

  沈仁康:通过调查发现,对银行而言,中小企业风险高、成本高,较难贷到款,但结算中又有许多票据、信用证等沉淀资产“趴”在账上,办理质押融资较困难,不得不通过其他渠道融资,增加了负债和利息支出,有的企业甚至出现流动性风险。

  对此,浙商银行创新产品和服务理念,推出了池化融资平台(包括票据池、出口池、资产池),融企业流动资产与负债于一“池”。形象地说,这个平台就像银行给企业建了一个“池子”,企业可以把难变现的资产,如各类票据、信用证、应收账款等资产放进“池”里,通过质押生成额度,在额度内灵活转化成随时可以使用的银行融资产品,同时还可以把银行授信也放到“池子”里,使“池子”蓄水量更足。到2019年末,浙商银行池化融资平台服务实体企业超2.5万户,为企业提供融资余额超3300亿元。

  此外,中小企业往往处于供应链弱势地位,经常被大型企业拖欠账款而造成资金紧张。对此,浙商银行推出业内首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收款链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和不可篡改的特性,把企业的应收、应付账款转化为安全高效的电子金融工具,帮助中小企业盘活账面上的应收账款。

  截至2019年末,浙商银行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中小企业量身定制应收款链平台近2500个,帮助逾1.7万家企业盘活应收账款1400多亿元。此外,包括池化融资、易企银、应收款链在内的平台化业务,共服务公司客户3.85万户,通过盘活内部资源、实现余缺调剂,帮助客户减少了约20%的对外融资、累计节省利息支出约11亿元。

  朱进元:我们都知道,使金融服务提质增效业务创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完善体制机制让金融资源向民营和小微企业倾斜。浙商银行在防风险、控成本、落实尽职免责等方面有何针对小微企业的特别举措?

  沈仁康:相较一味降低门槛、放宽条件的运动式做法,浙商银行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探索小微金融的商业可持续道路。截至2019年末,浙商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1.01%,资产质量持续保持领先。

  在做好普惠金融风险防控、实现商业可持续化方面,金融科技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年来,浙商银行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线下风控要点,借助外部信息平台海量数据,有效还原了小微企业信用水平、行为特征及风险画像,率先实现了对客户征信信息的自动解析和控制,建立了“负面客户清单”,将风控从线下搬到线上,实现全流程风控,风险控制水平显著强化。

  转变思路 植入科技思维

  朱进元:如今,民营、小微企业的经营方式变得越来越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银行业机构需要从哪些方面转变思路?

  沈仁康: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作为市场资源的重要配置者,理应紧紧抓住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与金融业务加速融合的机遇,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导向,加大互联网及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研究应用,增强行业解决方案和个性化定制能力,发掘并满足快速迭代经济环境下深层次的金融需求。

  朱进元:浙商银行如何修炼内功跟上服务的脚步?

  沈仁康:近年来,浙商银行在全行各个部门植入科技思维,通过善用金融科技,为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提供了显著支撑。

  在获取客户方面,通过金融科技运用,浙商银行实施平台化服务战略,围绕核心企业,基于场景开展客户营销,为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实现批量化、集群化获客,效率大大提升。

  成本控制方面,浙商银行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近年来,银行客户经理人均管户数、管户金额都在大幅提升;而通过大数据风险预警,平均预警也提前了66天。

  在改善体验方面,以前小企业申请贷款很麻烦,现在在线申贷让服务效率大大提高,体验随之改善。截至2019年末,浙商银行通过线上化审批业务授信额度已超过430亿元。针对困扰小企业的续贷问题,浙商银行对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采取简化流程、自动审批续贷等措施,无需转贷。

  朱进元:有这样的理念,浙商银行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怎样的?

  沈仁康:为鼓励各部门都用科技思维解决问题,我们持续加大对科技人员和研发费用的投入,每年投入资金增长率约为15%。目前总行科技部门加外包科技人员共有约1500人,现阶段招聘也都以科技人员为主。这些数据都足以显示我们发展科技的决心。

  朱进元:区块链概念最近备受关注。作为最早开始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金融业务中的银行之一,浙商银行是如何利用区块链来实现构建平台化服务战略的?

  沈仁康:浙商银行以实体企业在供应链上下游的应收、应付账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信息共享可信、不可篡改、不可抵赖、可追溯的技术特征,首创“应收款链平台”,并结合不同应用场景陆续研发推出区块链订单通、仓单通、分销通等解决方案,在帮助实体企业盘活资产和资源、减少外部融资、降低财务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朱进元:未来,科技还将在哪些场景中助力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沈仁康:我们认为,未来浙商银行的平台化服务战略有两大支柱:一是突破传统业务模式、重新定义银行业务和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二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创新。浙商银行将以此为双翼,进一步强化区块链技术应用,依托区块链技术推出更多贴合企业经营场景的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供给 发力综合服务

  朱进元:顶层设计多次提到,要拓宽优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2018年以来,浙商银行连续发行小微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这些产品如何为小微企业打通直融市场通途?

  沈仁康:2018年12月以来,浙商银行已连续发行两期旭越小微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在为民营和小微企业引流直接融资市场“活水”的同时,持续向公开市场传递和强化创新推动服务小微企业的意识和理念。

  一方面,通过小微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向广大投资人宣导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使其进一步认识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能力和信贷风控水平、认可小微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另一方面,将优质的小微信贷资产证券化,也释放了银行产能,从而能够获取更多经营资源和融资条件,以工具创新来进一步贯彻“敢贷、愿贷、能贷”。

  朱进元:上述项目确实能提升银行服务企业的能力。除此之外,银行还有哪些方式助力民营、小微企业开展直接融资?

  沈仁康:以浙商银行为例,除了小微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之外,围绕平台化服务战略,浙商银行持续通过基于区块链应收款证券化产品的更新迭代,致力于在民营、小微企业与债券市场投资人之间搭建起桥梁。

  2019年以来,浙商银行立足于客户需求,创设多个银行间市场证券化产品,不断拓展证券化产品在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应用范围;通过为民企发债和创设CRMW(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研究将产品发行市场推广到交易所市场或境外市场投资人,拓展直接融资市场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研究将产品应用到专项领域,积极推动“绿色”“双创”“扶贫”等专项领域的证券化产品创新突破。

  朱进元:实际上,服务中小企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等多种服务形式参与。浙商银行在综合化服务方面是否有所规划?

  沈仁康:在民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普遍面临一个共性的难题:中小企业对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有着迫切需求,但相较大企业面临更大的试错成本和风险。

  近年来,浙江省把智能制造作为推进经济转型的抓手,浙商银行从政策逻辑出发,同时考虑中小企业的需求,于2017年开始率先在浙江新昌等地试水,服务企业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目前,浙商银行所打造的智能制造服务银行综合解决方案,已经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多地铺开。到2019年末,浙商银行智能制造板块用信余额644.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53%。实践证明,这样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供给,有效满足了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衍生出的个性化金融需求,使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可能。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