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家》专访刘晓春行长: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银企共赢
发布日期:2018-01-31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

  走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被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随之成为近期的一大关键词和热词。那么,怎样把握新时代下的新机遇,如何才能实现银行高质量发展,并服务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浙商银行对此有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在现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这家“00后银行”凭借着卓有成效的全资产经营战略转型,朝着其“两最”总目标(最具竞争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浙江省最重要金融平台)阔步向前,实现了速度与质效并重的健康发展。而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说:“我们在很多方面正在破题当中。”

   培育新动能深耕智能制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对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部署提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其中,“立”指的就是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迈进,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支点。对此,刘晓春认为,这为金融机构优化业务投向、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指明了方向。
  “作为配置市场资源的中坚力量,商业银行正在把加强对智能制造的全流程金融支持作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刘晓春表示,浙商银行从智能制造的供给和需求两端入手,创新运用买方信贷、订单融资、履约见证、产业基金等金融产品和方式,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企业的上下游之间以及技术提供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关系,不再像以前的设备商和设备需求商之间的关系,怎样提供金融服务,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刘晓春认为,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不仅在于单纯的资源倾斜,更重要的是创新出与企业商业模式融合发展的融资方式,对其中的风险加以识别、把握其中的机遇。
  “服务企业的经验表明,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智能制造设备供应商和应用企业之间持续的服务共生共存关系,将创新定制的金融方案更深层地嵌入到现代新兴产业中去,以此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刘晓春表示,并由此建立智能装备提供商与应用企业间持久的信任与合作关系。 除了资金融通,现代商业银行还有信用中介、衍生服务等职能。在助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浙商银行积极发挥服务中介功能,创新履约见证服务,签订三方约定,促进买卖双方交易达成,在帮助智能制造企业“融资、融物”的同时,还为其“融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末,浙商银行共计为全国超过1700家智能制造企业提供融资余额近300亿元。刘晓春表示,浙商银行未来将继续深耕智能制造领域,以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帮助更多的企业再塑造先进生产力,为促进中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贡献更多的金融智慧和力量。

   创新运用金融科技
  高质量发展必然是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银行业务的发展也是如此。
  毋庸置疑,金融科技为金融业注入了灵感和创新活力。“浙商银行正努力将科技创新渗透到自身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刘晓春说,如在普惠金融的服务中,因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短、经营管理不规范,天然具有高风险特征,因此银行必须形成风险可控的规模经济,才能真正实现收益覆盖成本。“对此,风险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十分重要。”刘晓春表示,浙商银行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客户准入、反欺诈、客户关联关系识别、额度审批等具体环节,显著提高信贷处理准确性和处理效率。同时,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了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监测系统、非现场监测系统、反洗钱系统等风险防控系统,为贷款业务提供信贷风控、反欺诈等服务,提高风险管理的覆盖面和精准度。
  刘晓春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提升普惠能力要善用金融科技。“Fintech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可能。”他说,在这场浪潮中,浙商银行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科技的前沿领域,紧跟时代风向,陆续将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众多“黑科技”从想象带入现实,实现了银行服务渠道和模式的转型升级。“未来,随着数字科技普惠的广泛推广运用,必将大大提高商业银行服务普惠金融的水平和能力,让小微金融模式更具商业可持续性。”
  刘晓春认为,银行是金融科技的应用部门,而不是试验场。对银行而言,在相同成本下提高效率,或在相同效率下降低成本,同时在同样的成本和效率下,有更高的安全性,这才是银行应用科技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银行必须重视,并为我所用、用好用活。”
  “善用科技,一定不能忽视人的主观判断的因素。”刘晓春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浙江温岭有一家食品企业因替担保企业代偿还贷,最后陷入经营困境。“其他银行都在抽贷,我们怎么看待?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看,呈现出一个矛盾的信号,这家企业有可能经营不下去,会有风险,但企业非常讲信用。”刘晓春说,当时浙商银行连夜到企业调研,还远赴该企业在北京的销售部门,了解销售情况以及北京同行对企业主的人品评价,最后决定提供帮助。“我们在五天之内就批了500万元贷款给这家企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刘晓春强调,有时候解决风险识别的问题不能单靠大数据。“在理论世界中,人是理性的,经济有规律,风险也有规律。但我们必须承认,现实中的人和经济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银行就是在规律和不确定之间寻求平衡,寻找机会。”

   助企业卸下“甜蜜负担”
  高质量发展,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在趋势上持续强化杠杆控制,这是今后五年都要坚持的任务。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帮助企业去杠杆降成本,是要让企业在满足他的经营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地贷款。”对于企业这方面的核心需求,浙商银行有许多创新亮点,如建设池化融资平台,创新流动性服务模式,盘活企业流动资产。再比如运用区块链技术盘活企业应收款,帮助企业去杠杆、降成本。
  刘晓春告诉记者,实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积累大量票据,“趴”在账上难以流通,往往会成为企业的“甜蜜负担”。那么,如何让企业闲置资产转起来?浙商银行的办法是设立一个票据池,将沉淀的票据资产质押入池并生成融资额度,企业可通过网上银行在该额度内按实际需要选择期限、额度、批次获得各项银行融资业务,如贷款、银票、信用证、保函等,从而减少资金备付和传统融资,实现“去杠杆、降成本”。浙商银行为其取名叫“涌金票据池”。刘晓春解释道,涌金是杭州老城门之一,位于西湖边。同时,涌金两字的寓意比较好,也很形象地凸显了票据池的功能。
  票据池对浙商银行的客户拓展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截至2017年9月末,涌金系列池化融资平台累计签约客户近14000户,池项下累计为实体企业提供融资近10000亿元,企业通过池化融资方式盘活沉淀资产,不仅可减少20%左右的传统融资,降低杠杆,还节省了约5亿元的利息支出。
  除了解决核心企业融资,浙商银行还致力于帮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去杠杆、降成本”。2017年8月,浙商银行推出业内首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应收款链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企业应收账款转化为电子支付结算和融资工具。在应收款链平台上,付款人签发、承兑、支付应收款,收款人可以随时使用应收款进行采购支付或转让融资,有效盘活上下游企业的应收账款,减少资金占压,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企业“去杠杆、降成本、增效能”。
  “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深化区块链技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探索与应用。”刘晓春表示,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智能合约和不可篡改等特性,可有效解决企业应收账款的真实性确认、快速流转等问题。
  此外,在降成本方面,浙商银行还通过“超短贷”、“至臻贷”等定制化融资产品,为客户提供“随借随还”的便利,贷款最短可以只用半天。

  银行内部在“活”上多做文章
  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也在金融体系内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盘活正常信贷资产流动性的同时,浙商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也在不断盘活。
  刘晓春告诉记者,为加速不良信贷资产的流转,12月19日,浙商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首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臻金2017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发行规模达1.33亿元,次级档发行价格达到122元/百元面值。
  浙商银行于2017年入围第二批12家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名单。这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后次级档发行价格最高的一单产品。在此之前,浙商银行近三年累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5单、规模合计达123.69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具有丰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和管理经验。
  “银行的不良压力降低后,风险偏好便能有所提高,就有新的动力去支持实体企业。具体而言,我们更多地在‘动’和‘活’上做文章,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加速资产流转,以腾出更多资源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刘晓春认为,本单产品的发行,对浙商银行持续丰富产品类型、不断调整资产结构和继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都有积极意义。

  为绿色企业开辟“绿色通道”
  高质量发展,需要绿色金融不断“赋能”绿色环保产业,引导实体经济步入绿色转型通道,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浙商银行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道路上可谓不遗余力。刘晓春说:“我们始终如一支持绿色初创企业的发展,为他们获取金融资源开辟‘绿色通道’。”但刘晓春同时也认为,从更深层次看,商业银行支持绿色金融,还要聚焦绿色经济的需求方,推动绿色产业链向用户端的有效延伸。
  如在浙江,有农户打算参与“百万家庭屋顶光伏工程”,但前期十几万元的一次性投入是个问题。浙商银行另辟蹊径,给予光伏设备提供商2000万元额度支持,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方式批量帮扶农户。刘晓春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大众能够通过这项金融服务,尽早参与到绿色技术创新的体系,并由此享受绿色发展的收益;与此同时,环保企业也拓展了更大的需求市场。这正是浙商银行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初衷。”
  绿色发展的资金需求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或企业自有资金,难以得到满足。因此,在刘晓春看来,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要多措并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使企业和社会获得更大的能力进行绿色运营和建设。
  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为绿色产业筹措更多资金,是浙商银行近年来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行动的又一有益尝试。这一举措,吸引了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国有大型企业、专业投资基金共同参与,为环保节能型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刘晓春认为:“这反映出社会资本对我们的认可,也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形象。”
  刘晓春认为,绿色金融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为绿色项目、绿色产品、绿色运行的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银行还应该应用各类技术,为社会提供绿色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同时,银行自身内部的运行和管理也应该是绿色的。目前,浙商银行制定了一个全方位、常态化的绿色金融行动纲要,并正在根据这个纲要的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具体落实到全行各项工作中去。

  银行转型不能自娱自乐
  每一家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禀赋,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寻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银行转型也好,经营模式的变化也好,都不是银行的自娱自乐,今后我们如何应对挑战,关键要看经济环境到底有什么变化。”刘晓春认为,银行面临的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大转换。“这次转换,不是简单的经济周期的转换,是整体架构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将相互交融在一起。
  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企业和世界各国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国际贸易进出口买卖关系。刘晓春说:“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务尤其是国际业务,要突破原来单纯国际结算的概念。同时,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一个巨大的人民币市场在逐步形成,将有更多的人民币产品产生,这是我们的机会,也是我们的挑战。”
  刘晓春还认为,中国经济结构也在改变。新的产业和行业不断地涌现,传统的银行服务基本上是围绕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来提供服务。面对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银行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怎样进行风险管理,需要不断探索。
  “对于今后银行发展的趋势,我没有答案。”刘晓春说,虽然如此,但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客户的需求也非常丰富。每一家银行都能根据自身的禀赋,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寻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走出自己的路。

  来源:中国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