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在《中国金融》刊文《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思考》
发布日期:2021-11-22

  近日,浙商银行在《中国金融》2021年第22期刊文《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思考》。

  以下内容摘自《中国金融》。

  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思考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了近三年以来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浙江省把数字化改革作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全面推进“数字浙江”建设。今年以来,浙商银行深入贯彻中央与浙江省委的战略部署,围绕“两最”总目标全面实施平台化服务战略,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思维和理念,提升数字化能力和方法,构建数字化体系与机制,积极打造“科技+金融+行业+客户”综合服务平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银行经营提质增效。

  一、金融科技创新基础

  近年来,随着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类数字化技术不断涌现,在政务、金融、产业链等各领域进行了大量应用,逐渐拉开了各行各业乃至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大幕。银行业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近三十年来的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和迭代后,对科技手段的重要性与科技引领金融创新具有清晰的认知。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银行业在技术变革浪潮中持续推动金融科技发展与转型升级,电子化取代了原有的手工操作、登记簿记账模式,信息化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应用互联互通以及线上业务办理。当前,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探索与应用,银行业对数字化转型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深化服务实体经济,在推动银行自身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各行各业的产业链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金融科技创新挑战

  尽管银行业开始加快金融科技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但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还是存在来自内外部的制约与挑战。

  第一,技术成熟度制约业务场景落地。数字化转型浪潮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飞速进步,然而技术在各自领域的成熟度存在差异,每种技术均有各自发展时期特定的业务场景产物,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局限性制约了应用场景的落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其在图像识别、生物识别技术已经进行了较多应用,但在语义识别、逻辑推理等领域仍处于技术发展上升期,尚未形成具有较好效果的示范应用。另外,如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进行了较多应用,但在跨链、链上链下一致性以及作为基础设施构建更大范围联盟链等关键技术上仍然需要突破。因此,银行数字化转型需要将金融科技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场景、重塑流程。

  第二,安全自主可控尚待内外部能力提升。我国银行应用的大部分操作系统、服务器等基础设施以及数据库、技术平台等软件较多依赖于国外相关技术厂商,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尚待提升。以区块链技术为例,部分银行及厂商基于Hyperledger Fabric等国外开源区块链底层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最终应用于金融业务之中,虽然是开源产品并且实现了国密等符合国情与监管要求的特性,但仍可能存在安全后门、制裁使用等问题。对应领域的人才不足也使得国产化进程较为困难,国产基础设施、软件的能力、易用性、生态等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第三,标准化体系建设需要创新与迭代。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通过产学研、迭代开发等机制快速推进,甚至在关键技术的攻关上采用了“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加快突破,而标准化建设往往需要在技术与应用进入初步推广期之后进行立项,标准制定的周期相对较长,可能无法跟随新技术、新应用的变化,需尽快建立适合数字化转型的标准化体系快速迭代建设机制,为金融科技应用提供规范指引

  第四,互联网对银行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带来冲击。头部互联网公司在零售端产品、架构、运营等方面的理念与管理模式独具特色,银行在吸纳融合互联网典型机制的同时,也对自身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形成了冲击。一是在组织架构上,银行因为特有的金融属性需在审慎框架内进行有限尝试,而互联网公司可通过扁平化管理加快决策,其科技公司属性允许进行试错;二是在运行模式上,业务部门与信息科技部门相互独立,以需求为驱动开展研发工作,难以支撑数字化转型阶段新技术应用的敏捷反应、快速决策、技术储备,而互联网公司通过以客户为中心、以场景为切入点的理念在零售端布局产品占据了大量入口。银行如何平衡两者,推动产品创新与应用推广,甚至是制度改良,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三、金融科技创新对策

  银行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转型的迭代深化,不仅仅是新技术与金融场景的融合应用,更是需要对体制与制度进行重塑。以浙商银行近年来的实践为例,银行数字化转型之路有四大核心。

  第一,加速科技前置,引领业务创新。浙商银行目前已成立研究院,综合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落地金融应用,优化经营模式、改造业务流程,加强数据运用,提升各条线业务和系统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同时,浙商银行与知名高校以及头部高新技术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金融科技实验室,加强产学研合作,探索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加强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以科技引领业务创新。

  第二,强化自主可控,加强技术攻坚。浙商银行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核心应用自主研发,近年来在区块链、知识图谱等底层基础技术与应用建设上完全自主可控,积极拥抱鸿蒙、鲲鹏、麒麟、泰山等国产软硬件基础设施生态,并通过多方安全计算、TEE等技术加强对敏感个人信息数据的保护。自主可控离不开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浙商银行积极参与各项省部级重点课题项目、“揭榜挂帅”项目等,以最大限度激活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攻坚核心关键技术,助力打造国产自主可控的金融科技发展模式。

  第三,以标准化建设引领,有序推进技术发展。浙商银行广泛参与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标准制定。目前已参与《信息安全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 参考架构》、《信息安全技术 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等国家标准制定,参与工信部电子标准院、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等机构主导的具有行业、产业示范意义的标准制定,为金融科技技术的标准化建设添砖加瓦。同时,浙商银行积极参与中国人民银行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加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向行内标准的转化和引导,切实做到以标准为指引,推进产品实施,提升各项技术与应用的标准建设。

  第四,转变科技管理,创新协同机制。浙商银行全面构建适应于平台化服务等全行战略发展要求的全新金融科技组织架构,实施以产品为中心的创新协同机制,推行一体化敏捷研发机制;实施“引进来、输出去”工程,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和高精尖人才引进力度,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充实金融科技队伍,通过金融科技产品输出加强服务实体经济,构建生态,形成标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持续申请区块链、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基础技术相关专利,截至20218月末,区块链发明专利授权数9项,位居股份制行第一。

  四、金融科技创新实践

  (一)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双引擎驱动业务创新

  浙商银行于2017年在同业首创基于自主可控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将企业各类资产转化为区块链电子金融工具,帮助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盘活应收账款,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为解决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数据一致的问题,提升链上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浙商银行通过采用物联网技术,采集真实、实时的企业经营动态、动产质押数据,建立了“客观信用体系”,通过边缘端统一管控、原生数据上链、多维度交叉验证等机制,提升银行风险管控能力,构建良好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生态,目前已在金属加工、养殖、仓储等行业进行了试点与推广

  (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综合运用提升风控能力

  浙商银行大数据风控平台综合应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知识图谱”技术,广泛引入外部相关数据、模型,填补了客户准入、关联关系、授信审批、贷后管理、预警管理、财务分析等系统支持能力的空白。浙商银行充分整合利用内外部数据构建10亿级企业画像知识图谱,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技术实现舆情分析预警自动化处理,根据大数据风控规则或模型形成预警信号或风控结论,进一步深化金融科技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全行风险管控的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

  五、金融科技创新展望

  第一、纵横驱动,构建金融科技应用创新基石。一是顶层纵向驱动,设立“金融科技管理委员会”,创新科技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由“一部N中心”向“一部一公司一研究院”转型,实现组织架构变革;二是业务横向驱动,通过金融科技支持团队派驻业务条线协同业务创新,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提出,主动在业务模式中融入金融科技能力,提升数字化能力转化率;三是科技横向驱动,加强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实现快速迭代的研发机制,构建适应不同行业技术输出和业务服务于一体的基础性平台

  第二、对标同业,加强新技术综合运用。通过对标先进同业的产品服务体系、先进的金融科技手段,研究先进同业好的理念、好的做法、好的机制;探索5G、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的融合交叉解决方案,激发技术创新的活力,形成新一代金融应用技术,从而加速推动银行业金融科技创新进程。

  第三、场景切入,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痛点、难点,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场景服务为切入点,提供“科技+金融+行业+客户”综合服务解决方案,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制造业、乡村振兴、“双碳”、绿色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中推进自身金融科技的高质量发展。